記者走訪發現,福州多數小區垃圾仍是“混裝”;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列入今年省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福州正在推進垃圾“桶裝直運”
每到傍晚,環衛工人會將小區里的垃圾桶拉到小區外的路邊,集中擺放后,再將這些垃圾桶里的垃圾都倒入壓縮垃圾車里,壓縮車再將垃圾運往垃圾填埋場。由于大量垃圾桶被擺放在路邊,影響來往路人和周邊市民,特別是在倒桶壓縮過程中,垃圾發出惡臭,讓路人無法忍受。
昨日記者獲悉,福州正在改變這種垃圾轉運模式,推行垃圾“桶裝直運”,鼓樓區已在全面推動該措施,臺江區也要開始推動。
另外,生活垃圾分類問題困擾人們多年,居民分類投放的參與率較低、準確率較低,已成為制約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效果的一個突出問題。
8月16日,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專題詢問上,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省人大代表團就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場所規劃與建設、經費保障、宣傳教育等方面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省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到會應詢。
小區門口,這些分類垃圾箱都已停用
福州今年建成餐廚垃圾處理廠
記者了解到,8月15日、16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召開,就城鄉生活垃圾管理工作開展專題詢問。同時,《福建省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列入今年的省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
省住建廳廳長林瑞良表示,去年9月,廈門市已率先出臺我省首部生活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廈門市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福州也已啟動立法工作。去年底,我省制定出臺了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2020年前所有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城市建成區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林瑞良介紹,我省還要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這是推行垃圾分類最重要的工作。目前,廈門、三明、漳州、龍巖已經建成餐廚垃圾處理廠,福州、南平、寧德、莆田四個市在建,爭取今年建成。
省教育廳廳長林和平介紹,在推動垃圾分類宣傳上,以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推進垃圾分類進教材、進課堂、進實踐,并通過開展多渠道宣傳,讓垃圾分類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實現三方聯動,通過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評價等系列活動,達到一個社區促進宣傳教育的目標。
改用“桶裝直運” 防控“二次污染”
對于生活垃圾“二次污染”問題,省住建廳廳長林瑞良表示,除垃圾分類外,垃圾收集、壓縮過程污染問題也是市民非常關切的問題。特別是全省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原有大量的垃圾轉運站拆掉,但沒有及時建起來,所以垃圾轉運站的選址比較困難。現在還有大量的垃圾桶放在馬路邊,特別在倒桶壓縮過程當中對周邊市民造成的影響還是比較大。
為此,要防控垃圾“二次污染”,主要是改變形式,將小區的垃圾處理改用“桶裝直運”的辦法。“在小區里面找一個小的點,垃圾桶放在里面,垃圾車定時到門口直接將垃圾桶拉走,用車拉到垃圾站倒桶,可避免垃圾在運輸、處理過程中的‘二次污染’。”林瑞良說,目前,鼓樓區已在全面推動該措施,臺江區也要開始推動。
記者走訪試點小區垃圾分類桶成擺設
近日,記者走訪了福州城區多個小區,發現無論小區新舊,在垃圾處理上,大部分實行“一鍋倒”,既無分類垃圾桶,也沒有實施垃圾分類,居民更無垃圾分類的意識。
2017年,福州市參照國內部分先進城市經驗做法,結合福州市實際,擬定了福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運、處置試點工作方案。根據方案,全市的生活垃圾實行四種分類,即濕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含綠化垃圾)四類,并在鼓樓區、臺江區、倉山區、晉安區、馬尾區部分小區進行試點。
臺江區試點小區為書香大第,該小區試點安排干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收集桶各30個。昨日,記者在該小區門口看到,這里放置著分類垃圾桶,設有玻璃、塑料、紙張、金屬四類垃圾箱,但該垃圾箱處于停用狀態。
隨后,記者又走訪了鼓樓區小柳新村,該新村去年同樣納入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不過,記者發現,小柳新村目前在用的垃圾桶均為綠色的大型垃圾桶。
少數小區垃圾分類推廣較好
不過,記者也發現,也有小區的垃圾分類推廣效果較好。在鼓樓區楊橋中路名湖豪門,該小區同樣設置了分類垃圾桶,設有玻璃、塑料、紙張、金屬四類垃圾箱,居民扔垃圾時,可通過垃圾箱的標示進行分類處理。
家住名湖豪門的小楊告訴記者,小區推廣垃圾分類很用心,還專門找了小區的孩子擔任宣傳大使,挨家挨戶宣傳垃圾分類知識,還給每戶家庭贈送分類垃圾袋和分類垃圾桶,并拍攝宣傳片。小區垃圾分類一直做得很好,周圍鄰居也慢慢習慣了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